在刚刚落幕的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4组别决赛中,13岁的姜鑫瑞以一道凌厉的突刺锁定胜局,摘下面罩的瞬间,汗珠顺着稚嫩的脸颊滑落,那双明亮的眼睛里却毫无少年的彷徨,只有超越年龄的沉静与笃定。“每一场比赛,无论输赢,都让我更相信自己。”赛后,这位被媒体称为“击剑小明星”的少年如是说,而当他BG大游官网谈及赛场感悟时,语气格外坚定:“站在剑道上,你能依靠的,只有自己。”
从羞涩少年到剑道焦点
三年前,姜鑫瑞还只是个在校运会上跑接力都会紧张得同手同脚的孩子,一次偶然的校园击剑体验活动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。“第一次握住剑柄,我就被那种独特的感觉吸引了。”姜鑫瑞回忆道,“不像篮球足球需要一直和队友喊话,击剑更安静,更需要自己思考。”
这种需要独立思考的特质恰好契合了姜鑫瑞的性格,他的启蒙教练陈建平告诉记者:“鑫瑞刚开始训练时非常内向,甚至不敢大声喊出得分,但他有个难得的品质——专注,无论周围多嘈杂,他一旦戴上面罩,眼神就完全不一样了。”
这种专注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逐渐转化为实力,每天放学后,当同学们在操场上嬉戏玩耍,姜鑫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剑馆,重复着成千上万次的步法移动和刺击动作。“我不觉得苦,因为每次进步一点,都能感受到不一样的快乐。”他说。
“比赛是最好的心理老师”
去年参加全国少年击剑赛时,姜鑫瑞在八强赛中遭遇了职业生涯第一次重大考验,在比分领先的情况下,他因裁判一个有争议的判罚而心态失衡,最终被对手逆转。“那场比赛后,我哭了整整一晚。”姜鑫瑞坦言,“但正是那次失败让我明白,比赛不只是技术的较量,更是心理的博弈。”
自那以后,姜鑫瑞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心理训练,他在训练日记的扉页上写下“场上只能靠自己”七个字,每次比赛前都会默念几遍。“这句话提醒我,无论教练在场边给出什么指导,无论观众如何呐喊,最终执行动作、应对变化的只能是我自己。”

这种认知在本次锦标赛的半决赛中得到了完美体现,面对去年曾击败过自己的老对手,姜鑫瑞在14平的关键分上顶住压力,以一记精妙的防守还击得分。“那一刻,我的大脑异常清醒,完全听不到任何声音,只专注于对手的动作。”他描述道,“那就是‘场上只能靠自己’的真实体验——所有的技术和战术都已内化,剩下的就是临场发挥。”

独当一面背后的支持系统
尽管强调“场上只能靠自己”,但姜鑫瑞并不否认团队支持的重要性,他的父亲姜志刚每次比赛都会坐在观众席的固定位置,默默记录儿子的每一场比赛。“我们从不过多干涉他的训练和比赛,只希望他能从击剑中学会独立面对挑战的能力。”姜志刚说。
姜鑫瑞所在的击剑俱乐部形成了独特的培养模式,主教练李威介绍:“我们注重培养队员的独立思考能力,训练中,我们会设置各种突发情况,让他们自己寻找解决方案;比赛时,我们只提供基础战术指导,具体执行完全交给队员自己判断。”
这种培养方式使得姜鑫瑞在场上展现出超龄的成熟,在本届锦标赛中,他在多场比赛中根据场上形势主动调整战术,甚至在与教练事先商定的计划完全不同的情况下,凭借自己的判断赢得了关键分数。
击剑之外的成长
击剑给予姜鑫瑞的不仅是奖牌和荣誉,更是全方位的成长,他的班主任老师注意到,曾经羞涩内向的男孩,如今在课堂上举手发言更加踊跃,在小组合作中也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。“击剑比赛中的独立思考能力,似乎也迁移到了他的学习生活中。”
姜鑫瑞自己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:“击剑让我明白,遇到难题不能总是依赖别人给答案,就像在比赛中,你必须自己判断何时进攻、何时防守,学习中也是如此,必须自己主动寻找解决方法。”
他的书包里总是放着两本书——一本击剑战术解析,一本数学题集,他笑着说:“解数学题和破解对手的防守有异曲同工之妙,都需要分析、判断和果断执行。”
未来之路:从赛场自信到人生自信
对于未来,姜鑫瑞有着清晰的规划,短期目标是入选国家少年击剑队,长远则希望有朝一日能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。“我知道这条路很长,需要一步一步走。”他的语气平和而坚定,“但击剑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一课就是——相信自己,然后全力以赴。”
击剑运动专家张宏教授认为,姜鑫瑞的成长轨迹体现了体育教育的真谛:“体育的本质不仅是培养运动员,更是通过竞技过程塑造人格。‘场上只能靠自己’这种认知,实际上是一种早期独立人格的建立,这种品质将帮助年轻人在未来人生的各个阶段应对挑战。”
夕阳西下,训练馆内再次响起剑尖碰撞的清脆声响,姜鑫瑞正在进行今天的额外训练,他的眼神专注,每一个动作都全力以赴,对于这个少年而言,剑道不仅是比赛的场地,更是自我认知和成长的舞台,在那里,他找到了自信,学会了独立,也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。
那条狭长的剑道,仿佛人生的微缩景观——有进攻,有防守,有得失,有荣辱,而姜鑫瑞已经明白,无论面对何种情况,最终都需要独自站立,直面挑战,这种领悟,或许比任何奖牌都更加珍贵。

发布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