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秋的纽约,晨光透过哈德逊河上的薄雾,为哥伦比亚大学古老的砖石建筑披上一层金色的光辉,在校园一隅,我们见到了刚刚结束晨练的费若秋,他身姿挺拔,步伐沉稳,虽已脱下击剑服换上寻常学生的装束,但那双锐利而专注的眼睛,依然透露出顶级运动员独有的气质,这里不再是聚光灯下的剑道,而是世界顶尖学术殿堂的图书馆与教室;他的对手不再是电光石火间的剑锋,而是浩如烟海的典籍与深邃的理论,这位曾身披法兰西俱乐部战袍,在国际剑坛斩获殊荣的“旅法剑客”,如今正开启他人生中另一段充满挑战与探索的旅程——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。
巅峰转身:为何是哥大?
采访从最核心的问题开始:为何在运动生涯的黄金时期,选择暂别赛场,远赴重洋求学?
费若秋端起咖啡,眼神望向窗外熙攘的校园,沉思片刻后答道:“击剑教会我的,远不止如何取胜,它关乎策略、耐心、时机,以及对自我和对手的深刻理解,这些年在欧洲的训练和比赛,让我接触到了不同的文化、思维方式,我意识到,竞技体育的边界之外,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需要我去探索,知识,是另一种形式的‘武器’,它能让我更深入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,也为未来的人生打开更多的可能性。”
选择哥伦比亚大学,并非一时冲动。“哥大深厚的学术底蕴,尤其是它在我感兴趣的国际关系与社会学研究领域的顶尖资源,是吸引我的关键。”费若秋解释道,“纽约这座城市本身的多元与活力,也像一个巨大的课堂,我希望在这里,能将我在运动场上学到的东西,与学术理论相结合,形成一个更立体的世界观。”他坦言,这个决定得到了家人、教练以及所在俱乐部的大力支持,“他们理解并尊重我对个人成长的追求,相信这段经历无论对我个人还是对未来可能回归的击剑事业,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。”
法兰西岁月:剑锋上的磨砺
回顾在法国的岁月,费若秋的语气中充满了感激与怀念,当年那个怀揣梦想的少年,只身前往击剑强国法国接受训练,其中的艰辛与收获,塑造了今天的他。

“法国的击剑氛围是深入骨髓的。”他描述道,“那里有最完善的训练体系,最激烈的竞争环境,以及对击剑艺术最纯粹的热爱,每天高强度的训练,与世界各地高手过招,不仅是技术的打磨,更是意志的锤炼。”他提到了那些在巴黎、里昂、格勒诺布尔等地举行的比赛,提到了与法国、意大利、匈牙利等传统强队选手交锋的经典时刻。“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在决赛中,比分落后,时间所剩无几,那一刻,脑海中闪过的不是技术动作,而是平时教练反复强调的‘保持冷静,寻找破绽’,我抓住了对手一个微小的失误,逆转了比赛,那种在极限压力下对心态的控制,对时机的把握,是击剑带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。”
在法国的生活,也让他深刻体验了文化差异与融合。“语言是第一个障碍,但也是融入的钥匙,学习法语,理解法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,这个过程本身就像一场比赛,需要耐心和策略。”这段“旅法”经历,不仅提升了他的击剑水平,更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,为他日后选择到美国求学埋下了种子。
跨界挑战:从剑道到书斋的平衡术

从职业运动员到全职学生,角色的转换并非易事,费若秋坦言,初到哥大时,面临着不小的挑战。
“最大的挑战是思维模式的切换。”他说,“在赛场上,需要的是瞬间的直觉、爆发力和果断的执行,而在学术领域,则需要长时间的静心阅读、批判性思考和严谨的逻辑论证,刚开始,我很难长时间保持专注在书本上,身体里那种好动的因子总会跳出来。”为了适应新的节奏,他制定了严格的作息计划,将过去用于训练的时间管理经验迁移到学习中。“我依然保持一定量的体能训练,这不仅是为了保持身体状态,也是一种精神的调剂,运动能让我头脑更清晰,学习效率更高。”
学业上的压力也不小。“哥大的课程强度很大,阅读材料堆积如山,课堂讨论非常激烈,同学们背景多元,思维活跃,常常能碰撞出新的火花。”费若秋表示,他必须付出比本地学生更多的努力去适应学术写作、参与课堂讨论。“有时为了完成一篇论文,要在图书馆待到深夜,这种感觉,很像为了准备一场重要比赛而进行的封闭训练,都需要极度的专注和毅力。”但他乐在其中,“这种攻克难题的过程,同样能带来巨大的成就感,类似于在剑道上破解了一个难缠的对手。”
击剑精神与学术追求的共鸣
在费若秋看来,击剑运动所蕴含的精神内核,与学术追求有着深刻的共通之处。
“击剑讲究‘格斗中的芭蕾’,是力量、技巧与智慧的结合,它要求运动员在电光石火间观察、分析、决策、行动,这其实是一种高度浓缩的解决问题能力。”他举例说,“写论文时,你BG大游官网需要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论据,构建逻辑严密的论证框架,这何尝不是一种‘观察’与‘分析’?面对学术上的争议点,你需要找到创新的角度进行突破,这又需要‘决策’与‘行动’的勇气,击剑培养了我的抗压能力、专注力和永不放弃的精神,这些品质在应对学术挑战时同样至关重要。”
他还谈到,击剑的国际性特质,也帮助他更好地理解哥大这个全球化社区。“在剑道上,你面对的是不同国家、不同文化背景的选手,你需要快速适应不同的风格,理解对手的策略,这培养了我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包容的心态,在哥大,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教授、同学交流合作时,这种能力就显得非常宝贵。”
未来展望: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
谈及未来,费若秋展现出了开放而清晰的态度,他并没有将求学与击剑视为非此即彼的选择。
“现阶段,我的重心是学业,我希望能在哥大扎实地学好专业知识,拓展视野。”但他同时表示,并未远离击剑。“我仍然关注着国际剑坛的动态,与以前的教练和队友保持联系,偶尔也会去纽约当地的击剑俱乐部活动一下,保持手感,击剑是我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这份热爱不会改变。”
对于学成之后的规划,他有着更长远的思考。“我希望未来能成为一个连接体育与学术、东方与西方的桥梁式人物,或许可以从事与体育管理、体育政策相关的工作,利用我所学的知识,为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、特别是击剑运动的推广和交流贡献一份力量,也或许,我会在某个时机,以更丰富的阅历和更深厚的积淀,重新回归赛场,那时我对击剑的理解可能会达到一个新的层次。”
他特别提到,希望能促进中美乃至中法在青少年体育教育方面的交流。“体育不仅是竞技,更是教育的重要一环,它能够培养年轻人的品格、毅力和团队精神,我亲身经历了不同体育文化环境的熏陶,深感其益,未来有机会,我很乐意分享我的经验,帮助更多的年轻人通过体育成就更好的自己。”
采访结束时,夕阳的余晖洒满哥大的Low Library台阶,费若秋背起书包,汇入匆匆的人流,走向他的下一堂课,他的身影,既是哥大莘莘学子中的普通一员,又因其背后那段闪耀的击剑生涯而显得独特,从法国剑道上的锋芒毕露,到纽约哥大校园里的沉潜求索,费若秋的“求学路”是一次勇敢的跨界,一次对自我边界的不懈探索,这条路,连接着汗水与智慧,连接着赛场与课堂,也连接着他的过去与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,他的故事,超越了体育新闻的范畴,成为一个关于成长、勇气与终身学习的生动注脚。

发布评论